视讯!艺术开卷|中国小茶杯如何影响了英国设计文化?

2023-03-02 11:22:42 来源:教育之家

17世纪,茶叶由中国传入英国。在茶叶进入英国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茶具、家具和室内装饰品随之进入。英国茶文化形成的初期,不论是饮用方式、茶具使用还是茶空间的布置,英国人都在尽量模仿中国。他们热衷于饮用中国茶,也为中国的茶具和茶家具着迷。这一过程悄无声息地改变了英国人的饮食习惯、社交方式、审美趣味,推动了产业发展。


(相关资料图)

近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了新书《茶杯里的想象——18世纪中英茶叶贸易与设计文化交流》,该书作者、北京服装学院教师张弛从“一盏茶”的视角切入,呈现了中英设计文化史的一个面向。澎湃新闻选摘其中《英国茶的消费与本土化》一节,勾勒出中式生活方式和中国设计传入英国、与英国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

矗立在伦敦街头,拥有300多年品牌历史的川宁茶博物馆 摄影:李乐人

《茶杯里的想象--18世纪中英茶叶贸易与设计文化交流》

拥有远渡重洋而来的中国茶与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彰显财富与身份的方式。英国贵族们不遗余力地想要获得和占有更多的中国风物,用于饮茶和装饰茶空间,以及展示财力与地位。

茶具市场随着饮茶的流行应运而生。为了牟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要求代理人购入更多瓷茶碗、瓷茶壶等相关货物。在欧洲出售这类东方商品的价格要远高于其成本。因为如果只是根据成本征收交易税,无法获得高利润。为了牟利,英国东印度公司采取了上岸拍卖的方式,所有人订购的商品都需要通过拍卖竞价获得。拍卖大厅设在公司总部和船舶停靠的格林威治(Greenwich)码头,这种拍卖抢购的方式,让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更加有利可图,也推升了消费者对中国商品的热情。

生活在英国的荷兰籍画家彼得·杰瑞兹·凡·罗斯特莱登在17世纪后半叶创作的静物画中就出现了宜兴茶壶的身影

荷兰画家彼得·范·罗斯特拉坦于1695年左右创作的静物油画,其中出现了茶叶罐。

当东印度公司的船只抵岸,陶瓷茶具会按箱送到拍卖行进行拍卖。这导致茶具很难以成套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因此,富庶家庭中的茶具也不太可能出自同一套,通常为拼凑而来。这种海外贸易销售方式带来的问题却为英国贵族的“炫耀性消费”提供了一种新方式——贵族家庭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专属茶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定义自己,彰显品位。格兰蒂斯·斯考特·汤姆森( Gladys Scott Thomson)在其著作《贵族家庭生活1641—1770》(Life in a Noble Household 1641—1770)中就提到了这一点:“每

次购买茶具就像购买咖啡具一样,每个人先写下自己想买的茶具,然后再放在一起进行配对,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茶具……与茶叶一同带到沃本的陶瓷茶具要比其他饮品的器具贵得多。

这可能属于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到欧洲的第一批茶壶,生产于1720-1760年。这种树枝状的装饰当时在中国非常流行,也是西方陶器模仿的主要对象之一。摄影:李乐人

产于中国,装饰于英国的茶壶。很有可能是英国陶瓷商詹姆斯·盖尔斯在1760年左右完成的作品。

就连当时欧洲的瓷器交易商也只能自配茶具,按照自己的理解组成“最佳”茶具组合。因此这一时期,欧洲大宅里的茶碗、茶盘很少以配套的形式出现。 在这种情况下,茶具成为了个人的、带有表达欲的物品,它们代表着其所有者的地位、个性以及当时的时尚潮流。

茶具炫耀性消费的另外一种方式是定制。如前所述,茶具的贸易最初并不属于东印度公司官方贸易的范畴,而是作为公司员工的一种福利。以当时航海的技术条件,每出航中国一次都要花费2-3年的时间,经历狂风恶浪,而薪水却非常有限。根据史料,17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普通船员的年薪仅为10英镑,而从事私人贸易能够让他们的一趟航行赚取2000英镑的额外收入。东印度公司的规定,大班和船员们支付一定费用之后就能够在船上获得一定储存空间,为他们进行私人贸易提供便利。 因此,定制瓷的购买者通常是包括大

班本人在内的东印度公司职员,以及他们的亲朋好友。他们会先向东印度公司说明定制需求,将订单交给东印度公司,由该公司的大班负责管理。大班会在抵达港口之后立刻将附有详细绘制说明和订单转交给当地的联系人或者中间商,即买办。这些人则会前往景德镇,将订单交付窑厂,保证在船返航欧洲之间将成品带回。

1728年英国托维尔家族的纹章瓷订单上提供的彩绘图案

定制瓷的购买者通常是跟东印度公司有直接或者间接关系的既得利益者,因此,纹章瓷占据了定制瓷的大宗。纹章出现于12世纪时的英国,最初出现在战场上的盾牌上,用于辨别敌友。随着时代变迁,纹章原本的功能越发退化,逐渐演变成家庭身份的象征,并作为一种可以表明其拥有者社会地位和个人身份的视觉手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纹章可能会出现在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地方,包括府邸的大门口、马车上、家具、餐具,甚至私人信件,当中也会加盖纹章印。

葡萄牙皇室首开瓷器定制之先河,从16世纪上半叶就开始定制装饰有自己家族纹样的青花瓷。然而,根据陶瓷史学家大卫·霍华德的统计,整个欧洲的定制瓷有“5000多种”,其中有“3000多种销往英国”,主要是由英国皇室、贵族和公司所定制的以家族徽章或公司商号图案为主的纹章瓷。

物质文化研究者认为,“器物有做‘社会工作’的能力。器物可以指代亚文化关联、职业、财富、有限活动的参与,或者社会地位的某个方面——社会身份的所有方面。” 这些王公贵族们利用瓷器建构身份,区隔、厘清等级界限。一方面,这些装饰着家族徽章、标志的纹章瓷以可见可触的物质形式外化了瓷器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以此“调和自我身份和尊严的形成”。另一方面,这些纹章瓷无形中形成了一条有形的物质链条,“为传播诸如社会地位和家庭纽带等思想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崭新的途径”,将这个家族甚至其他拥有纹章瓷的家族或者阶层连结在一起,与其他社会群体或者阶级区隔开来,形成一条物质界限。

1728年英国托维尔家族的纹章瓷订单上的英文说明以及中文翻译

英国是纹章瓷的主要贸易对象,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专门为英国市场定制的纹章瓷数量可能高达5000套。其次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主要繁盛期从1730年到1760年,主要是由英国皇室、贵族和公司定制的家族徽章纹章瓷和公司商号图案的纹章瓷。纹章瓷上还有一部分纹样自欧洲人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版画、素描、藏书票、游戏币和钱币,订单上通常会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1722年的《广东日志》(Canton Journal)中,记录了一位英属东印度公司船长定制的整套瓷质茶具,其中包含12件套的杯子和茶托、茶壶、牛奶罐、茶罐、茶壶托、茶匙架、有盖糖碟等各一件,以及六只热巧克力杯。1740年,

英属东印度公司还特别设计了一系列带有饮茶图案的瓷器,例如一款名为“喝茶”的粉彩盘。 通过1728年英国托维尔家族的纹章瓷订单,我们可以看到上面附有订购者提供的彩绘图案和英文说明:“六个大碗,在珐琅瓷器外部彩绘这个纹章;两组珐琅瓷茶具,每侧都要彩绘这个纹章;漆器:两个茶桌、一个八尺高的八扇屏风;一个梳妆盒;一张方桌”;以及买办附注的中文说明:“八扇屏、符高八尺……大茶盘两个,小茶盘四个”(部分散佚)。1727年的《广东日志》里记录了一位船长的私人贸易货物明细,包括19箱、

26小桶又174捆瓷器,其中五箱是为英国贵族们定制的纹章瓷,其中一件是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外甥彼得·金恩(Peter King)定制的纹章瓷茶壶。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外甥彼得·金恩勋爵1727年定制的纹章瓷茶壶

后来,随着贸易的发展,除了类似于纹章瓷这类纹样定制的瓷器之外,英国人还定制了大量符合自己生活习惯的其他日用瓷器,例如潘趣酒碗、调味汁瓶、双颈油醋瓶、马克杯等。专门研究定制瓷的西方学者总结出了四种定制类型,包括:(1)欧洲器形,模仿欧洲陶器、银器和玻璃器的瓷器;(2)在中国装饰的欧洲纹样;(3)出口至欧洲的白瓷,由欧洲艺术家在当地装饰;(4)中国制造的已经装饰过的瓷器,在欧洲经过再装饰。当然,这其中以在中国装饰的欧洲纹样定制瓷为主。 对此,《景德镇陶录》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商多粤东人,贩去与洋鬼子载市。”这些来自欧洲“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市场需求对中国的陶瓷工人和陶瓷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陶瓷相关产业的发展。

1670年制作的银质茶壶,形似咖啡壶,壶身有铭文,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

从无柄茶杯到有柄茶杯

中国茶器里的茶碗或者茶杯并没有把手。然而,在几乎所有关于英国下午茶的视觉资料里,茶杯都是有把手的。那么,从英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又是为什么会为茶碗加上把手呢?

英国最具历史的茶空间——汉姆别墅密室茶桌上的两只茶杯也许能够说明茶传入英国的最初阶段,英国人使用的是原产自中国的茶杯,并没有把手。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730年完成的绘画作品《沃拉斯顿一家》(The Wollaston Family)中描绘了贵族家庭的夜间的娱乐活动,其中就有几位女性围坐在茶桌边品茶,茶杯仍旧没有把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饮茶者们在饮茶时端茶杯的姿势和仪态——用手指环绕茶碗边缘,紧握底部,或者将拇指放在茶碗底部,中指放在茶碗上部边缘。在移民伦敦的画家约翰·森勒顿·克普雷(John Singleton Copley)1768年的作品《时维尔肖像(Paul Revere)》中的女性则单手持着茶碟,茶碟上放着倒满茶的茶杯。她用拇指和中指托着茶碟的下缘,食指停留在茶碟的上缘,小指微微翘起。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式,其要点是灵巧雅观。对于女性而言,饮茶是炫耀自己优雅举止的时刻,也是炫耀上等瓷器的时刻。英国陶瓷品牌韦奇伍德后来正是利用这一点而推出了黑岩茶器,黑色茶壶与白皙的手臂形成鲜明对比,衬托的皮肤颜色愈加娇嫩,从而体现出女性的魅力。英国人具体何时为茶杯(或茶碗)加上把手,暂无确定的史料可以证明,但应当是在18世纪中后期,英国瓷器制造商洞悉了陶瓷制作的秘诀之后。在目前可见的视觉材料当中,带有把手的茶杯出现在1750年。

威廉·荷加斯1730年完成的绘画作品《沃拉斯顿一家》中,有几位女性围坐在茶桌边品茶,茶杯仍旧没有把手。

英国传统饮器则均带有把手。例如,他们常用于盛放热饮料的牛乳酒杯就是在酒杯的两侧各有一个手柄,以免手被烫伤。在英国人将甜奶酒杯(posset cup)的把手“移植”到了中式茶杯上。英国茶文化专家简·佩蒂格鲁在其著作《茶设计》一书当中赞叹:“这种设计是何等周到啊。”

英国人将没有把手的茶碗称为“像茶碟的茶杯”,而有柄茶碗则被称为“像茶杯的茶碟”。虽然有中国人为了防止被烫伤而发明的茶碟,他们仍然给茶杯装上了手柄,显然,他们对于茶碟功能的理解,显然跟中国人有很大出入。在茶叶传入英国的最初,英国人如何使用茶碟?虽然瑞典人珀卡姆(Per Kalnr)在其著作《他的英国旅行记》(Account of His Visit to England)中提到英国女人是直接饮用从茶壶倒出来的热茶水而非将茶水从茶杯中倒入茶碟使其冷却后再饮用,但事实上,英国人确实会用茶碟喝茶,这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习惯温度过高的热饮。《茶设计》一书也持有相同观点,而且其中还提到了英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饮茶的茶碟。一张1772年出现的海报则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视觉方面的佐证。这张海报名为《戴着睡帽吃早餐的女士(Lady Nightcap at Breakfast)》,其中就画了一位戴着睡帽从茶碟中饮茶的女性。英国人所认同的传统饮茶姿势是将茶杯和茶碟一同端送到嘴边,姿态优雅,保持平衡,左手持碟,右手扶杯,而且还应当在端茶时翘起小指。可见,姿态优雅是饮茶活动中的关键。

《戴着睡帽吃早餐的女士》中就画了一位戴着睡帽从茶碟中饮茶的女性。

在英国茶文化形成的初期,不论是饮用方式、茶器使用还是茶空间的布置,英国人都在尽量模仿中国。他们热衷于饮用中国茶,也为中国的茶器和茶家具着迷。跟茶一样,由于交通运输等多方面的原因和英国人对茶的渴望,导致茶器“一件难求”。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布尔迪厄在其代表作《区隔:鉴赏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所表达的观点: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趣味鉴赏,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

英国伍斯特陶瓷厂1760年左右生产的三款软质瓷茶壶,18世纪英国最流行的陶瓷纹样恐怕非杨柳纹样莫属。它是基于中国外销青花瓷上风景纹样进行模仿、解构、组合和再创造的结果。

对于英国贵族阶层而言,高雅的风度、举止和生活习惯是出身名门望族的有效证明,深娴礼节是一种一望而知、无需解释的证据。由此,在中国象征着简约、象征清廉气象的茶,在融入英国社会的过程中,从内向变成外向,从简约变成奢侈,构建出了一套新的文化体系。饮茶成为一种彰显身份,炫耀财富和自我标榜的媒介,而相关的器具设计与饮用方式则成为了这种文化体系的构建者和表述者。饮茶者身份和饮用方式的不同造就了有别与中国、以“贵”为底色的英式茶文化,也造就了别具一格的英式茶器。

(本文节选自《茶杯里的想象》,有所删减,未收录注释,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关键词: 设计文化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