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对人们生活与思维的影响
摘要:现代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力度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面的影响,进而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关键词:网络;影响;生活;思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181-02
计算机网络改变了并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它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的生活及思维带来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1.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的兴起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具体表现在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及情感交流方式。
1.1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意味着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从事特定的事务。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从事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工作,网络成为人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平台。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拓展了人们工作的时间、空间距离,扩大了人们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电子邮件(Email)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信函往来,大大节省了时间,缩短了距离;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授课由教室延伸到网络,由在校生延伸到所有想接受教育的人,扩大了工作范围及对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做SOHO一族。SOHO是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单独办公、家庭办公)的首字母缩写。这是基于国际互联网上的、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不受时间和地点制约的、不受发展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SOHO族从事的工作多是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能在网上与他人协同来完成的。淘宝网上的众多卖家有一部分便是此类人群。
1.2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兴起前,人们主要通过大众传媒、各种组织机构获取信息。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各个领域、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媒体信息,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技术,筛选网络上的文字、声音、图像:通过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对信息进行有效获取和使用。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获取信息是第一位的。53.1%的人将获取信息做为上网的最主要目的。网络时代人们以自身为中心的信息获取更准确、更及时,这大大提高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1.3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天津市社科院有关专家对天津市近10家外企中的1000余名青年白领进行了关于“日常休闲方式”的调查。调查显示,有近八成被调查者将网络休闲娱乐作为首选。根据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24.6%的人将休闲娱乐做为上网的第二目的(第一母的是获取信息)。“2008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于2008年14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副主任陈勇在论坛上表示:我国半数以上的网民玩过网络游戏,达到1亿多人。各种类型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为网民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将网络作为主要休闲娱乐方式的原因很多:首先,网络提供了多种休闲娱乐方式,人们可以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写博客,聊天交友,无需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其次,人们通过网络游戏等休闲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此外,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人更喜欢在虚拟的网络中结交朋友。
1.4网络改变人们的情感交流方式
传统的结交朋友的方式是经由双方都熟悉的人穿针引线,或由同学、同事关系发展而来,交友的数量、地域范围相对有限。进入网络时代,人们通过网络结交朋友的数量巨大、地域广泛。众多交友网站的兴起,QQ、MSN等即时交友聊天工具的使用,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交友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人们的网络交友需求之大。第十一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7%的人上网以交友为目的。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不能当面自由讨论的问题可以和“网友”毫无顾忌的轻松的交流。异性之间的“网络友情”甚至能升华为“网络爱情”,谱写出浪漫的“网恋”之曲。
网络,给人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空间、交往空间,改变了过去那种社会交往与控制的模式,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人们的网络情感交流方式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性。“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网络上曾经非常著名的一句话,虽有几分夸张,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却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不能无视网络虚拟性及隐蔽性所带来的网络情感交流的风险性。
2.网络对人们思维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它对人类最深刻、最内在的影响恐怕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这种影响是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是网络文化对人们思维产生影响的物质基础。
2.1思维超文本化
因特网是由众多的节点相互连接起来而形成的非平面、立体化、无中心、无边缘的拓扑结构。网络资源以超文本的方式链接起来,人们随意点击链接便可打开与其相关或者毫不相关的信息,获取各种资源。超文本的资源链接方式使得人们形成“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
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非线性”。传统的思维方式一般是线性的,即直线的、单向的、缺乏变化的,它遵循时空顺序,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发展,极少有随意性和跳跃性。而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如同因特网的拓扑结构一样,呈现出非平面的、立体的、无中心、无边缘的网状结构。“非线性”是超文本化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随时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同时阅读、写作、收看视频、聊天交友:人们能够借助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可以多角度审视同一问题;人们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发出者、传播者,从而使得人本身成为信息的媒介,人处于没有中心、没有边缘的信息之网中。网络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具有了超文本化的“非线性”特征。
2.2思维开放化、多样化、发散化
基于“非线性”,超文本化的思维方式衍生出“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及“发散性”等特征。20世纪3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现代科技革命引发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变革,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科学思维方法。随着系统科学不断发展,思维实现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转变:从封闭性转向开放性、从单一性转向多样性、从保守性转向创造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使人类思维方式再次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纷纷提出“网络思维”的概念。作为现代思维方式的最新形式,网络思维方式具备上述的“开放性”、“多样性”、“创造性”同时,在横向、纵向、空间结构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发散性”。
2.3“交互意识”增强
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它的交互性。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或者受众与受众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双向交流,这种特性叫做网络交互性。网络文化与其它文化形式相比,具有极强的交互性。在交互的网络文化中,人们的表达意识、参与意识、交流意识比在传统文化氛围下更强烈,更容易得到发展。“交互意识”的增强是由网络交互性的特点决定的。
网络对人们思维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学者纷纷提出“网络思维”的概念。这是人们受网络影响而形成的现代思维的最新方式。有人认为“网络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网络,是网络化了的思维,是类似于人的大脑神经和血管组织的一种思维结构。它的网络状结构使它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网络思维产生于人们的现代网络生活,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它并不是超越以往一切思维的全新的形式,而是综合了人类原有思维形式的最新发展。正如黑格尔所提出的“圆圈”的比喻,即“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网络思维这个“圆圈”如同任何思维方式一样,既有作为新生事物的“发展、上升”的一面,也有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试论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的 社会影响正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积极作用的同时,究竟有怎样的负面影响?网络媒体应该如何引导 科学 、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媒体、生活方式及内在关联
网络媒体是以互联网这传输平台,以多媒体为辅助传播手段的 现代 信息传播工具。它通过搜索、操作、编辑、存贮、交换等信息传播活动,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兼容的目的。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既综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有着许多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传播内容上,朝着丰富性、高速化、专业化 发展 ;传播方式上。信息双向交互、个人化特征日益突出;传播功能上,呈现出综合性、可选择性的特色。
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 文化生活的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制约着社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以及个人情趣、爱好、价值取向等。生活方式所要回答的是人们“怎样生活”的问题。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上,生活方式具有不同的内涵。比如。在社会学上,生活方式是人类在特定 历史 时期利用生活资料的方式;在心 理学 上,生活方式是自我认同的表达;在人类学中,生活方式生动地表达了特定的种族特性。Feldman和Thielbar(1971)把生活方式的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生活方式是一种群体现象;生活方式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人的核心生活利益;生活方式在不同人口 统计变量上表现出差异,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社会阶层、宗教和其它决定因素。
生活方式的改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 政治 、 经济 、文化、 法律 、科学技术等。而网络媒体,作为当今科学技术的体现,作为当代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之一。网络媒体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一方面,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充分彰显了个性自由;增强了交流的广度、频度和深度;改变了消费观念,使网上购物成为新时尚;打破了传统 教育 封闭的办学模式,网上远程教育成为主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也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
1、价值取向上:重个人轻他人而弱化伦理道德规范。在网络媒体的世界里。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加速,在相对的价值观里,没有了惟一正确的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念。传统的力量被削弱。由于网络媒体时代更注重个人的传播,且网络又是海量信息的存诸地,网络媒体的伦理道德也因此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网络媒体在重构现代多元价值观的同时。把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生活也解构了,不少人摒弃了传统伦理道德的约束,推崇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此外,网络媒体的商业化诱导人们的文化需求,使人们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忽略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一些色情、暴力等文化垃圾也腐蚀着人们,影响人们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
2009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在5、6号两天的新闻联播里重磅曝光19家存在低俗内容的网站,其中百度、谷歌两家搜索引擎成为焦点。而国内四大门户也赫然在列。19家网站几乎占据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均是业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网站。由此可见,互联网内容低俗之风已经极度泛滥。低俗之风一旦受利益驱使,并成为常态盛行,道德观念也就不成为束缚了。
2、交往方式上:隐秘性、虚拟化使人际关系疏远和淡化。同上交际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隐秘性。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网络的自由带来了人的主体的多角色化,也导致了人的基本的“身份丧失”。
网络交流的另一特点,就是其虚拟性。它的虚拟性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没有身份、地位、甚至姓名和性别的社会性标签,网上虚拟社区、聊天室的出现。给在 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人们提供了没有束缚的交流方式。满足了人们无限沟通的欲望。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人们上网心态的虚拟化,网络上的人被简化为虚假的名字、甚至一个符号、一个IP地址,交流的不真实使人们的交流缺乏可信度。
因此,网络交往方式的隐秘性及虚拟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化。网络交流使人们扩大了交流的范围,也同时缔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独立、更自由的方式,它使我们的交往对象空前广泛的同时,也使我们的交往对象空前泛化。
3、消费方式上,奢侈性、个性化而主体性被削弱。
消费是生活方式的显现,人们通过消费满足自身物质、精神文化上的需要。目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一部分人中抬头,他们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重视物质消费,轻视精神文化消费,重视目前享乐,忽视精神价值和人的发展。这种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目前在 中国 已有种种表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的导引下,人们进行各种“个性化”消费,实际上,这种“个性化”仍然是在受控于传媒的宣传,并非体现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创造等真正意义上的个性。
网络媒体直接将大众引入一个符号化、影像化了的物质世界,在这个虚幻的物质世界中,不再是消费者的需要左右生产者的生产了,而恰恰相反,生产者通过传媒的宣传将自己的产品推销给大众,使大众以为自己需要而去购买。可以说。网络左右着大众进行“与众不同”的消费。网络媒体削弱了大众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性。
三、加强 网络 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正确引导
由于网络媒体传播迅速、信息量大和越来越贴近 社会生活及着眼于人们较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导向作用越来越大。
我们所提倡的 现代 生活方式,它包括人与 自然 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其基本内涵是“文明、健康、 科学 、优雅、节俭”。因此,避免,引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确立,成为当前网络媒体的重要责任,我们认为,网络媒体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具有道德精神的生活方式。
由于现代生活转型与多元 文化冲突使现代人常常出现个体自我价值与外部表现价值的分裂、个人行为与道德观的分裂、自我情感、欲望、信念等多种 心理要素的分裂,甚至导致一些病态的心理和违反道德的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或边际人格。人格与道德精神具有内在 联系。并且总与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觉悟相伴随。反过来,道德精神的形成又充满着复杂性和可塑性。因为道德约定潜藏在每个人的行为习惯里和日常生活方式中。它经过反复的冲刷、筛选,个体道德意识的自律性才能得以产生与 发展 ,才会摆脱外在道德要求的强制性与被动性。道德有一种心理暗示的反应,在特定的条件下,他律或道德的潜在约束力有时丝毫也不亚于 法律 的约束。网络空间虽然是一个虚拟社会,但它和现实社会一样,必须受信息化社会特有的法律约束和遵循网络道德。因此,要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从道德上约束人们网上的“可为”和“不可为”。
,
网络媒体要通过大量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科学向上的网络信息资源,加强道德建设。用道德的力量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养成良好的礼仪礼貌的修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固化到人们个体的人格中。使其从内心深处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尊重自己。
2、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生活方式也是某种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它内化于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以具有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的形式整体传达出来。文化所铸成的人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定势,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文化决定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去享受生活,更要从精神层面去享受生活。不仅在事受有形的商品或服务。同时从中去获得美感和知识,在物质需求之外,更多地享受文化 教育 的熏陶等消费。
网络媒体的商业操作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商业操作的结果,固然给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挤占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消费文化。网络媒体在建设先进文化方面。应该本着对 中国 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态度,大力弘扬民族主体精神,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3、网络媒体要引导人们构建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受社会诸种因素的影响,网络媒体要积极提倡科学、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 计划地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
总之,网络媒体要趋利避害,正确引导人们从价值观、交往、消费等不同角度,实现人们价值观念的提升、人生态度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升、交往技巧的提升、使人们在对生活持有正确的认识,对消费持有节俭的态度,倡导、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处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