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讲评课既是高中阶段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所以在高中试卷讲评之前,老师们要做出相应的教案。下面小编分享了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片)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一、得分情况;非选择题:;二、答题情况;(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1.得分情况;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试卷分析,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与整理。
2、过程与方法:归纳总结各知识点,做到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举一反三。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重点难点
1.抓住典型题目和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总结解题一般规律。 2.培养学生正确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高中语文试卷讲评课学习过程
一、得分情况
非选择题:
二、答题情况
(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
主要从得分情况、错答示例、答案简析及错因分析几个方面讲评。
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38人, 38÷61=62.29%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D)。答错的同学中,选B、C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强调“五步骤”,(P3)分别是什么?(一是标注对概念解释的区域,二是关注陈述对象,三是思考概念的外延,四是界定概念的内涵,五是综合考虑,选项与原文对比,确定答案。)
本题关键词语是“流行文化能走出去的原因”,问的对象是原因,亦即要求我们明确陈述的对象。
D项陈述的内容是现象而非原因;另外,“质量堪忧??难被人接纳”,于文无据,无中生有,错。
1.得分情况。与第一题的数据相同。选择正确的38人 , 38÷61=62.29%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同学中选A、B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考点解题方略要包含“两步走”,(P5)(第一步是,从审读题干入手,通盘把握;第二步是,从甄别选项与原文语句入手,细究差异。)
C项,曲解了原文语句。原文没有说到或暗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名言对流行文化非常实用,只是说对高端文化不实用。
1.得分情况。选择正确的49人, 49 ÷61=80.33% 2.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A)。答错的同学中选C、D的较多。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观点态度的能力,此题主要是概括观点态度,其解题方略是(P7),(一抓关键句,二分析中心,三比较辨析。)
本题要注意抓关键句,原文说,媒体把“走出去”次数明显增多视为“取得实效的例证”,但下文又转折说“总量很多,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持久影响力的不多”,所以A选项中说“这充分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文化贸易也风生水起”,错误。
(二)文言文阅读
1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少英毅,不营产业,唯以○
收恤为务,众皆畏而亲之。永嘉之乱,东徙榆眉,戎夏襁负随之者数万。后晋豫州刺史祖约奔于勒,勒礼待之,弋仲上疏曰:“祖约残贼晋朝,逼杀太后,不忠于主,而陛下宠之,臣恐奸乱之萌,此其始矣。”勒善之,后竟诛约。 .2勒既死,季龙执权,思弋仲之言,遂徙秦、雍豪杰于关东。及季龙废石弘 ○
自立,弋仲称疾不贺。季龙累召之,乃赴,正色谓季龙曰:“奈何把臂受托而反夺之乎!”季龙惮其强正而不之责。性清俭鲠直,不修威仪,屡献谠言,无所回.
避,季龙甚重之。朝之大议,靡不参决,公卿亦惮而推下之。武城左尉,季龙宠姬之弟也,曾扰其部,弋仲执尉,数以迫胁之状,命左右斩之。尉叩头流血,左.右谏,乃止。
3季龙末,梁犊败李农于荥阳,季龙大惧,驰召弋仲。弋仲率其部众八千余 ○
人屯于南郊,轻骑至邺。时季龙病,不时见弋仲,引入领军省,赐其所食之食。弋仲怒不食,曰:“召我击贼,岂来觅食邪!我不知上存亡,若一见,虽死无恨。”.左右言之,乃引见。弋仲数季龙曰:“儿死来愁邪乃至于疾儿小时不能使好人辅
相至令相杀儿自有过责其下人太甚故反耳汝病久,所立兒小,若不差,天下必乱。当宜忧此,不烦忧贼也。犊等因思归之心,共为奸盗,所行残贼,此成擒耳。老羌请效死前锋。”弋仲性狷直,俗无尊卑皆汝之,季龙恕而不责,于坐授使持节、侍中、征西大将军,赐以铠马。弋仲曰:“汝看老羌堪破贼以不?”于是贯钾跨马于庭中,策马南驰,不辞而出,遂灭梁犊。
4(冉闵之乱,弋仲率众讨闵,次于混桥。石祗僭号于襄国,以弋仲为右丞 ○
相,待以殊礼。)祗与闵相攻,弋仲遣其子襄救祗,戒襄曰:“汝才十倍于闵,若不枭擒,不须复见我也。”襄击闵于常卢泽,大破之而归。弋仲怒襄之不擒闵也,杖之一百。
5弋仲部曲马何罗博学有文才,张豺之辅石世也,背弋仲归豺,豺以为尚书○
郎。豺败,复归,咸劝杀之。弋仲曰:“今正是招才纳奇之日,当收其力用,不足害也。”以为参军。 附注:相关人物
姚弋仲:西晋末期至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父。姚弋仲共有四十二子。
姚襄:姚弋仲五子,初投东晋,后叛晋自立,在与前秦的战事中战死。 姚苌,字景茂,姚弋仲二十四子,后秦武昭帝,后秦开国君主。 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
石弘:石勒之子,继石勒登基。334年连母带兄弟全家为石虎所杀。 石虎:字季龙,后赵明帝石勒堂侄,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 石虎的儿子:
石邃, 337年立为皇太子,同年被杀;
石宣,石虎次子, 337年立为皇太子,348年被杀。
石韬, 348年被石宣暗杀。
石世,石虎幼儿,石宣死后,他被立为太子。
1.得分情况。选对的13人,准确率13÷61=21.31%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A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推断6法?(P118—119)(一是带入推断,二是因文定义,三是联想迁移,四是语法推断,五是句式推断,六是通假代入。)
本题C项的“数”,属于一词多义,常见的义项有数量的“数(shù)”、表多次的“数(shuò)”
、数落的“数(shǔ)”。这里结合语境,因文定义,应理解为“数落”之意,引申为“列举罪状,责备”。
1.得分情况。选对的31人,准确率31÷61=50.82%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C),答错的多数选B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知识,
1找名代,辨句意;○2看虚词;○3察对话;○4据修文言断句六个关键点——○
5辨句式;○6依总分。 辞;○
本题主要根据第一点分析断句,即找名词,定主语。采用排除法,提取正确选项。“儿小时”表时间段,不能拆开,排除A、D;B项的“至令相杀儿”,不符合文意,此处应理解为“以致儿子们自相残杀”,所以又排除B项,最后正确选项就是C。
1.得分情况。选对的22人,准确率22÷61=36.06% 2.学生错答示例。正确答案是什么?(B),答错的多数学生选D项。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分析概括题,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我们主要采用对比法来解答此类题目。对比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比,
1人物;○2时间;○3地点;○4关键词;○5添加内容;○6因果关系。(P140—141)○
本题通过对比关键词语解题,其中的B项曲解了文意,原文“公卿亦惮而推下之”的意思是“公卿们都畏惧并且都很谦让他”。“推下”应理解为“谦让”。
三、突破重难点:
本节内容重难点为文言句子的翻译,通过对考生得分情况分析、文言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复习、规律性的总结等过程,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文翻译题。共两个小题。
1.得分情况
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28分和2.3分。前较好,后较欠。 2.相关知识
熟悉文言翻译的四个“关键”点和八个“方法”。四个关键点是(p133)实词、虚词、句式、句意;关键点其实就是得分点。八个方法是(p134--135),“留”“补”“换”“删”“调”五个字以及“关注固定句式”“关注词类活用”“意译法”三方法。
3.答案点析和错因分析 第一小题 实词:“徙”,“迁徙”,此应活用为“使??迁移”。 虚词:“既”,已经,“??之后”; “于”,介词,“到”。 本小题未包含特殊文言句式。句意通顺2分。
错答示例:石勒就被处死,由季龙执掌政权,思量弋仲的话,于是与秦、雍的豪杰在关东聚集。
正确答案:石勒死后,石季龙执政掌权,想到姚弋仲的话,就迁移秦州、雍州的豪杰到关东去。 第二小题 实词: “不时”,可以看作古今异义词,这里是“不能及时”之意; “引”,一词多义,“引领”。 两个“食”字,前者动词,“吃”;后者名词,“食物”。
“领军省”,它的前面是动词“引入”,根据文言实词的“语法推断法”推断,
它应是表处所或机构的专用名称,所以“留”而不译。
虚词:“其” 代词,他,应代“石季龙”; “所”,应构成名词短语“??的东西”。
本句未涉及特殊文言句式。
错答示例:当时季龙生病,不常见姚弋仲,季龙引见弋仲去当领军,赐给姚弋仲住所和粮食。
正确答案:
来宾的: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的东西。
我认为:当时石季龙正在生病,没有及时接见姚一仲,(让人)把他引到领军省,赐给他吃石季龙所吃的东西(御膳)。
四、反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题后的题目。
孟德传[宋] 苏轼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2)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答案—— (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 (2)张安道正好执掌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
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年少时喜好山林,当了兵,“好山林”的志愿没能够实现。宋仁宗嘉祐年间,戍守秦州,陕西关中名山很多。孟德逃到华山脚下,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十个饼,拿着进了山。······后来孟德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看你不是坏人,好像有道之人。”孟德全部说出了事情的始末,就让他作为自首的人,把他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作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得以复员为民。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也没有其它奇异的本事。
其一,所占的比重较大,是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4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分值为3分;第25题采用主观题(微写作)的形式,分值为10分。总分值为13分,占整卷分值的近9%。显然,这样的比重会对教学实践中经典阅读的开展产生较大的推动力。
其二,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体现了选择性和开放性。今年《考试说明》所明确的考查的范围为《红楼梦》《红岩》《呐喊》《边城》《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就实际情况来看,要求学生读完所有的作品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考虑到了教学实际,比如第25题不仅有三道题可以选择,更重要的是这几道题涵盖了6本书,为没有全部读完这6本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其三,考查体现出层次性。要求学生在整体把握名著内容之后能较深入地理解作品和有自己的感悟,在此基础上还倡导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思考。整体把握、理解、感悟、个性化体验和思考就体现了考查层次的丰富。比如微写作第③题,考查的是人物,但切入点很巧妙。这道题需要学生对所选人物的经历、性格等有真正的理解感悟,但在对雕像的设计上则完全可以有个性化的思考,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
其四,强调名著阅读与“读”“写”的结合。比如第24题和第25题的第①小题与散文阅读结合,即将名著阅读与散文阅读勾连起来;而第25题为微写作题,即将名著阅读与写作勾连起来。这样的结合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也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五,立足于引导教学实践中名著阅读健康、有效的开展。今年的名著题倡导学生真读名著、读整本的名著、有体验和思考地读名著,而不是死记硬背作品中的某些细节,或者只读一些缩写本或名著梗概之类。从试题呈现来看,第24题立足于“环境”,第25题第①题立足于“情节”,第25题的②③题都立足于“人物”;很显然,环境、情节、人物是名著的基本要素;更关键的是,试题对这三个要素的考查没有要求死记硬背若干细节,而是着眼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整体了解,进而考查学生在整体了解基础上的感悟和思考。因此,命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真正阅读和享受名著,在于倡导将经典名著变成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不是把经典名著琐碎化、功利化、试题化,防止将经典名著变成新的应试负担。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