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说课稿范文

2023-06-18 11:00:06 来源:互联网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编给你分享中学物理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


(资料图片)

中学物理说课稿范文篇一

课题: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摩擦力》

本节课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谈一谈教学的构思。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认知目标:知道摩擦力的种类,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重点、难点的确定

重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难点:摩擦产生的原因和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教材对滚动摩擦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讲,这在初中还是适当的。

二、教法和学法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程序的设计

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实验引入: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但在来学校的路上,小玻璃球变脏了。老师给他们洗干净了。现在,请两个同学把玻璃球请出来。(请两个同学上台20秒夹球)

提出问题:玻璃球为什么不好夹?——学生讨论回答

你认为摩擦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摩擦力。

(二) 新课学习

1、认识什么叫摩擦。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 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 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动导入到本节第二个环节“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的学习。

(三)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我打算请学生上讲台来完成书本上138页的“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一个学生上台实验过程中,其它学生仔细观察,如发现台上学生操作有误,即可举手取而代之。这样做有几点好处:其一、台上学生得到了动手的机会;其二、台下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也由于有了驱动力,就不仅仅只是看“热闹”,而转为聚精会神看“门道”了,这样即使他们没有上台,但对这个实验也绝对印象深刻;其三、实验是同学动手做的,而不是老师包办的,故而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其四、实验装置只须一套,对实验器材简陋的部分学校,这个方案应该是可取的。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起着从旁引导的作用。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要测一个力,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什么力的?(拉力);如果想让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该让木块在长木板上做怎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二力平衡知识)。这时再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这一实验,然后再点一位同学上台操作实验。完成书本138至139的实验后,再让同学开动脑筋想想:如果想通过实验知道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谁大谁小,可以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谁想到谁就上台来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 第三个环节是“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我打算由身边事例进而总结得出理论。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压力;(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脱离。

接着顺带提问:我们观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都装有轮子,这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减小摩擦?而现在有一种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它是没有轮子的,但它的时速可达到500公里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么途径来减小摩擦的呢?

(五) 以分组抢答形式完成一些课堂反馈题:

1. 体操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双手为什么先要擦上镁粉?而当他想要做回环动作时,双手又不能抓得太紧,为什么?

2. 某乡亲想清除黄豆中的砂粒,他把黄豆放在倾斜的桌面上,黄豆就顺着斜面滚下桌面,而砂粒都留在桌面上,这主要是由于

A.砂粒比黄豆密度大 B.砂粒比黄豆体积小 C.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大 D. 砂粒受到的滑动摩擦比黄豆受到的滚动摩擦小

3.一辆重100牛顿的小车,使它沿水平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需用推力10牛顿,这小车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

4.下列事例各是哪种类型的摩擦:

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

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

行驶中的汽车轮子与地面的摩擦

(六) 请一位同学朗读下面小文章,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中学物理说课稿范文篇二

一、说教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把物体受到的力与其他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本节课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铺垫。进入高中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归纳、具体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和问题进行反省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思维能力的准备。

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其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喜欢怀疑、争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学会受力分析,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三个演示实验,总结实验背后蕴藏的物理知识,找出共同点,得出物理规律。

2.通过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分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分类简化的问题分析法。

3.通过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列举和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生活实例,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学会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难点】

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引导与探究法相结合,并辅以问题法、演示法、归纳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采用的是实验导入,首先向学生演示三个实验:

实验一:用一只食指,用力去压另外一只手的手掌,看到食指弯曲;

实验二:将两个条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同名磁极相对放置,松开手后,两个小车相互排斥;

实验三。螺旋桨在空气的作用下,使遥控飞机飞行

通过这三个实验让学生初步感受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通过这样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初步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环节二:规律建立

对上述三个实验进行分析,分别对三组实验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可以发现手指给手掌压力的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于手掌的压力;磁铁A、B都会受到来自于对方的斥力;螺旋桨与空气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力。

之后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一个物体如果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的作用,同时后一个物体也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在这一作用过程当中,我们把它们一个称为作用力,另一个称为反作用力。

然后让学生举例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例如:人打沙包等。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到物理现场,从而更加直观的呈现物理知识。

接下来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分别从作用点、方向、大小三个方面进行。

1.作用点的探究。

让学生分析课堂开始是所做的三个演示实验,分别让学生找出各个力的作用点,并说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点的特点,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作用点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方向的探究。

同样让学生分析演示实验中三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方向,找出其特点。这里我会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作用力的方向改变了,反作用力的方向应该如何变化?”

学生思考给出答案后,我会加以总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关系总是相反,其中的一个力方向改变,另一个力同时也跟着变。

3.大小的探究。

这里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

首先是通过之前的学习,让学生提出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之后设计实验,并进行完善:

方案一:两个弹簧测力计,沿着同一条直线沿相反方向拉动。

方案二: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一方固定,让后拉动另一方。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观测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我们测得的是静止时的情况,如果运动过程中,两个力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

这里我会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用传感器实时演示两个力在任意时刻的大小关系,并且记录实验数据,会出曲线。

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两个力的大小在任意时刻都相等,且两个力同时存在或消失。

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结论加以总结,得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即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就是牛顿第三定律。

采用实验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的认识,一方面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规律的深化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找出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达式: F=-F",然后让学生思考这里负号的含义,并进行强调。

之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因为此部分知识相对简单,让学生自学然后由教师进一步解释的方法一是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同时教师在进行说明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对概念加深理解。

接下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谈论,总结出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区别,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讨论完成后要求学生用投影的形式将自己小组的结论呈现给大家看,并进行总结完善。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其团队意识。

环节四:规律的应用

在这个环节我要求学生分析生活中常用的俗语“鸡蛋碰石头”,要求学生用牛顿第三定律对其作出解释。

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采用俗语的形式让学生增强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环节五:小结作业

课堂最后,我通过提问的形式来进行总结,通过问学生“本节课都学过哪些知识点”等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功的概念,同时深化对牛顿第三定律认识,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应用的教学目的。

作业是让学生寻找牛顿第三定律在生活中的运用。

这样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最后做到服务于生活的目的。

中学物理说课稿范文篇三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 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 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