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建筑中的家⑤|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与安亭公寓

2023-07-27 17:22:59 来源:澎湃新闻

180年前,1843年秋天,上海开埠。1916年,随着“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的落成,上海渐成当时各国建筑师斗艳的舞台。


(资料图片)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近期联合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开建筑师设计的住宅,寻访昔日与今天的居所主人故事,触摸历史建筑的活力和温度。本期走进徐汇区安亭路上的安亭公寓(原名金司林公寓),设计者是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李锦沛参与过燕京大学、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项目,上海的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和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也是由他设计的。

安亭路所在区域的历史照片

安亭路北起永嘉路,南至建国西路,长314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这一道路由法公董局筑于1930年左右,初名国富门路(Kaufmann Route),以曾在云南邮局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回国参战不幸死难的法侨Kauffman命名。后改名亚田南路(亚田是法籍在沪地产公司的女老板)。1946年,该道路以嘉定县安亭镇改为今名。安亭路两侧种植的是乌桕、香樟等行道树,乌桕树影婆娑,让这条小路现出别样的风情与情调。在这条充满绿荫的道路上,一栋六层高的公寓作为地标,屹立于此。这便是安亭路43号的安亭公寓,原名金司林公寓(King’s Lynn Apartments),为砖混结构现代公寓,新古典主义特征,具有英国乔治时期风格特征,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李锦沛设计。

安亭路

金司林公寓

美籍华人李锦沛

李锦沛,祖籍为广东台山,1900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李锦沛也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市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学者黄元炤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中国建筑师多为在国内出生,在国内的建筑事务所学习,或是留学于国外,而李锦沛成长、学习的环境皆在西方,是属于一种‘完全境外’的教育系统的代表性建筑师。”

李锦沛

李锦沛诞生在一个经商的华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李奕洽,1864年出生于广州,有过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育有15个小孩,李锦沛就是其中之一,第二段婚姻育有2个小孩。李奕洽于19世纪下半叶时移民至美国纽约发展,经商并创建纽约广盛源号。由此,李锦沛在美国纽约长大,后进入普瑞特艺术学院( PrattInstitute)攻读建筑学专业。1921年夏天,李锦沛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22年,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李锦沛曾进入美国纽约布杂艺术学院 ( Beaux-ArtsInstitute of Design)学习。布杂艺术学院的教学方向是引进法国古典学院派布杂式的教育理念 ,崇尚西方古典形式的训练,在教学上鼓动折中性的探索。这一艺术风格于20世纪20年代初盛行于法国巴黎,进而影响到世界各地。而这样的培训也影响了李锦沛日后实践时的设计走向,即追求一种“折中式”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优美与纯粹的装饰性建筑。

李锦沛

李锦沛先后在芝加哥和纽约的几家事务所工作过,之后进入了纽约墨菲(Murphy & McGill & Hamlim ) 事务所工作。在墨菲工作室中,另一位中国建筑师是吕彦直于1918年美国康乃尔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早于李锦沛进入工作室,并率先回国,负责墨菲在上海分公司的设计任务,协助设计南京金陵女子大学。而此时,李锦沛在纽约也参与到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的设计。

由于美籍华人的建筑师身份,1923年,李锦沛被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派遣到中国,担任驻华青年会办事处副建筑师协助主任建筑师阿瑟•阿当姆森( Arthur Q Adamson) 的设计工作,先后负责设计了保定、济南、南京、宁波、南昌、成都、福州、武昌等地的基督教青年会会堂。1927年,李锦沛创建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这位西方教育背景的建筑师开启了属于他个人在中国的学习与实践历程。

金司林公寓故事

在李锦沛于中国的住宅建筑项目中,金司林公寓无疑是其早年的代表作之一,且保存较为完整。金司林公寓为六层砖混结构公寓住宅,立面纵向三段式,外观采用深褐色面砖,构图规整,统一矩形开窗,窗洞带仿石平券。

金司林公寓

走入公寓,可以看到檐口和二层做连续水平向白色线脚,色彩对比强烈,底层入口部位门洞两侧饰简化多克式古典双壁柱装饰,整体风格稳重。底层圆拱窗,窗下有巴洛克式石刻垂花图案,券顶有白色券心石。局部水平向的白色水泥饰带将立面分为竖向三段,带凹槽装饰。绕过正门,走到南面,则可以看到一个八角楼,安亭路的街道风貌尽收眼底。八角楼下则是一个小花园,边上曾作为汽车库。

对于金司林公寓的设计,黄元炤告诉记者:“从功能上说,这栋建筑是能够相对饱和使用土地,以此体现现代的居住功能。从过去的老地图中可知,过去这里都是些小洋房,所以这栋六层的住宅公寓是这一区域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在高处可以看见整片区域。从公寓的结构来说,这栋公寓采用了现代的框架式结构,而在材料方面,建筑师以砖作为主要材料,再以水泥的古典雕塑装饰建筑。这种装饰元素其实是一种唤醒西方古典的记忆,并采用了三段式的压檐。”

金司林公寓外立面装饰

金司林公寓外立面装饰

大楼门口的“建筑可阅读”指示牌显示,金司林公寓于1935年建成。不过将工作室搬至这栋公寓里的摄影师惟祺认为,这一建造年代标识有误,建造时间应早于1935年。摄影师惟祺自10多年前租下了公寓中的一间,将其改造为影廊及工作室。在他看来,老公寓非常适合做艺术作品的展示,“艺术、生活、老房子三位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本身就是生活方式,无法分割。”

出于对老公寓,对上海历史的热爱,惟祺也投入到了建筑历史故事的研究中。他告诉记者,从《字林西报》文献档案中查阅得知,该建筑的建造时间为1929年。“而从老地图中可知,公寓最初是矩形的,八角楼并不存在,是后来改建时加上的。”

加建前的金司林公寓

当然,作为民居的金司林公寓也有着不少故事。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有一位美国名媛弗里茨夫人,热爱文学和交际。她家的花厅,即沙龙更是名声遐迩,华洋精英和文人雅士常在此聚会。新月派诗人、散文家邵洵美曾在一篇名为《花厅夫人》的文章中专门介绍了她。据说,由她发起的万国艺术剧院,成功策划了几个在上海文艺史上的重要活动。而金司林公寓就是弗里茨夫人在上海的首个居住点。

惟祺告诉记者,这栋楼的住户曾历经多次变迁,“最早的住户是一些外国人,最有名的当属花厅夫人弗里茨。抗战时期,这栋公寓曾有日本军官入住,也有一些侨民居住。抗战胜利后,一些政府要员住了进来,经过多次住户的变迁,才有了现在的样貌。”据了解,新中国一代医学泰斗苏德隆就曾在此居住了近三十年,这里也见证了他科学发明的巅峰、人生的低谷和生命的终点。

摄影师惟祺位于金司林公寓内的影廊及工作室

摄影师惟祺位于金司林公寓内的影廊及工作室

对于摄影师惟祺来说,金司林公寓是工作、展示作品的地方,也是给予其创作灵感的地方。他的系列作品《一棵树Moonshot》的灵感来源就是公寓窗外的桂花树。“我一直对老建筑很感兴趣。我想去观察、记录这块区域路边每棵法国梧桐树及其背后的每栋老建筑。这一作品呈现的是一棵树和背景是亮着灯光的老建筑。人们常说老建筑,那么老建筑里有什么故事呢?以树为切入视角捕捉到的这些亮着人间灯火的建筑,让我们思索当下住在这些建筑里的人的日常。”

Moonshot 一棵樹* 金司林公寓 AP1/1惟祺 Hass Zhang

窗外的桂花树,惟祺 摄

据悉,金司林公寓即将迎来修缮,这栋公寓的故事也依旧没有结尾。

运用与播种“中国元素”

当然,金司林公寓的设计对于李锦沛来说只是在中国建筑实践中的小插曲,他的更大成就与贡献体现在了公共建筑的设计上。上世纪二十年代,许多中外建筑师都尝试将所谓的 “中华风格”大屋顶设计移植到现代建筑上,而有着西方教育背景的李锦沛也加入到这一浪潮中。对他而言,来到中国后,“中华古典”和中国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设计。

原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大楼 许一凡摄影

八仙桥青年会内部

由于与教会关系密切,李锦沛在上海时期设计了一系列教会建筑,其中两栋建筑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也分别体现出不同的设计走向,一栋是1931年建成的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一栋是1933年建成的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原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活动之处,内设阅览室、奇宿舍、办公室、礼堂、餐厅、图书馆等,1931年建成,10层楼高,位于上海市西藏南路上,由李锦沛与范文照、赵深共同设计,采用传统院落式平面布局,四面围合,中间有天井。建筑局部有着传统元素的雕饰,仿宫殿隔扇的大门,门框有著古典雕刻图案。

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 许一凡摄影

原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大楼高9层,其中5至8层属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这个项目临街面,以贴近于街面来设计 ,方正几何的外形符合现代高层建筑的功能性,在建筑顶部则是层层叠上,若去除材料与装饰,完全就是一个“现代主义”几何形的展现,规矩排列的矩形窗,更体现出秩序感。内部为中式装修,藻井式天花绘有精致细腻的彩画。

在黄元炤看来,这种囊括了中国“固有式”的现代建筑,其重要的是抓取古典的元素,也是相对物质性的元素,与李锦沛受到的建筑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关联。当然,更重要的是,李锦沛把中国元素带向了海外。

李锦沛在美国设计的金都戏院

李锦沛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5年。除了在上海,他在南京、长沙、保定、宁波、济南、厦门、南昌、武昌等地均留下了建筑作品,他参与设计的项目包括: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等。1945年,李氏一家随美国军方撤回美国,从那以后李锦沛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在美国,他为纽约唐人街设计了大量建筑,他说:“因为在那里我能为我的中国同胞献上最好的服务”。

李锦沛是最早将“中国元素”播种到美国土壤的建筑师之一,使得“中国风格”进入美国人视线,他也因此在国外声名大噪。他设计了华埠很多幢建筑,无论是店面设计还是公寓改建,唐人街多幢突出的中国风建筑均出自李锦沛之手,如宝塔剧院和金劳纪念碑(即华裔军人纪念碑)等。

李锦沛在美国的建筑设计草图中运用了中式风格, 1948

李锦沛绘制的中华联合总会华人大会堂效果图,1957年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徐汇区文物志》、《李锦沛:在“现代主义”基础上的“装饰艺术”》一文。)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