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剧场“打卡”是24岁的郭纫秋生活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精致的票夹里,10余张票根“诉说”着今年年初以来她与戏剧的点滴回忆。
从北京人艺小剧场“初识”小剧场戏剧起,十年间,郭纫秋反复地“刷”了一些经典剧目,也“追”了不少新上剧目,包括《窦娥》《新西厢》等话剧。“这些年明显感到小剧场戏剧的质量越来越高,题材更加多样化。”郭纫秋说。
(资料图)
2021年10月20日,第八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在北京繁星戏剧村开幕。当晚,开幕式结束后,演员在艺术节展演剧目越剧《阮玲玉》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从1982年到2022年,中国小剧场戏剧已经走过40年历程,积累了一大批来自不同年龄段的忠实观众。
作为小剧场戏剧的发源地,北京培育起北京人艺小剧场、国话先锋剧场、蜂巢剧场、鼓楼西剧场、繁星戏剧村等一批小剧场空间。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统计,截至2021年,北京市小剧场数量超过80个。
话剧、戏曲、魔术剧……小剧场舞台上的节目类型越来越丰富,立足本土文化的作品越来越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经过梳理发现,近十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编剧目呈现递增趋势,经典文本改编小剧场戏剧明显增加,改编外国作品占比呈减少趋势。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小剧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是市场的选择,“反映了观众趣味的变化,反映了年轻人更加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小剧场戏曲作品开始增多,涌现了京剧《碾玉观音》、昆曲《望乡》、评剧《染》等一批新编小剧场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认为小剧场戏曲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料”,细腻、多元、丰富的演绎唤起了沉淀在观众文化记忆中的美。“很多年轻人愿意自发地去创作、观看小剧场戏曲。”她说。
“小剧场是一个很独特的美学空间。”郭纫秋形容自己在小剧场看戏就像是走进了一幅画中。“置身于舞台、音乐、灯光等形成的氛围中,自己仿佛进入了剧中人物的世界,那种情感共鸣非常强烈。”
2020年10月21日,演员在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展演剧目京剧《一蓑烟雨》中表演。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和郭纫秋一样,盛莹婕也很喜欢小剧场戏剧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她也因为看剧结识了不少朋友。“走进剧场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社交娱乐方式,大家会基于共同的爱好去看一场剧。”她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认为,小剧场戏剧与年轻人天然地保持着欣赏的一致性,它的实验性、先锋性、探索性等特点与青年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意识是一致的。近些年,一些小剧场作品在当代西方戏剧元素与中国戏曲融合方面进行了探索,已引起中外戏剧界的关注。
“戏剧是用艺术的方式讲述人的故事。创作者们现在更加自觉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宝藏’,再以符合当下思潮的方式展示、阐释出来,将美的感受传达给观众,未来一定能在舞台上看到更多这样的作品。”郭纫秋充满期待。
(作者 王小鹏 杨淑君 来源 新华社)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