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专家导览(02:10)
3月31日,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联合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联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揭幕。展览共展出文物文献95件(组),包括上历博的馆藏一级文物、任伯年的精品力作《观剑图》,吴友如《豫园宴乐图》、朱偁《花鸟四条屏》、黄宾虹《幽谷清话图》、吴昌硕《设色牡丹图》、任伯年《三羊开泰图》等。
【资料图】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展厅看到,此次展览主色调为蓝色,呼应“海纳百川”海水的颜色。而在展厅的主入口出放置了两个装置作品,其中一个装置作品中山的剪影灵感也来自于展出的陶冷月作品。
展览现场 民国 陶冷月《幽谷梅花图册页》
上历博密藏任伯年巨幅画卷《观剑图》亮相
此次展览最大的亮点之一是展出了上历博几十年不曾露面的海上画派巨匠任伯年的大尺幅画卷《观剑图》,它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一级文物,也被研究者称作是任伯年最为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神秘、精妙、颇具争议且耐人寻味。
任伯年《观剑图》
《观剑图》是海派绘画大家任伯年1888年为豫园点春堂所作,尺幅较大,约八尺整纸,上署:“光绪戊子首夏,山阴任颐为沪上点春堂之宾日阁下补壁”。这幅作品秘藏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多年,却一直被认为是上海博物馆的藏品。关于画作名字、画作主题、艺术家创作意图一直多有争议。在展览开幕前,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与豫园管理处曾特意举办《观剑图》鉴赏会,邀请艺术史界的专家学者对《观剑图》流传经历、历史背景、学术地位及美学鉴赏等方面展开研讨。
展览现场《观剑图》
澎湃新闻在展厅现场看到,上历博在展厅内复原了豫园点春堂的部分场景,约八尺整纸的《观剑图》悬挂于“点春堂”匾额之下,生动复现了《观剑图》在点春堂的悬挂场景。形成有趣对照的是,多年来在城隍庙的豫园点春堂内所悬挂的,则一直是《观剑图》的复制件,真迹即为上历博所藏。
豫园点春堂 《观剑图》鉴赏会现场(资料图)
豫园点春堂在近代一直是糖业公所所在地,也是海派书画家雅集之地。该画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入藏上海历史与建设博物馆,1959年史建馆建制撤销以后,所有文物并入上海博物馆,因此很多研究图录都标注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恢复建制后,任伯年《观剑图》一直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重要藏品。
《观剑图》的艺术风格,采用的几乎是全景构图,疏密有致,色彩浓郁而富于对比,极具装饰效果,无论从画树干、枝叶、寿石、丛草等技法都具有任伯年的笔法特色,笔力遒劲,潇脱精致,特别是人物造型有着陈老莲人物高古的形象,钉头鼠尾描独具任式特征。
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唐永余介绍,该画作除了1996年在“上海六千年文化展”展出过一次以外,一直都深藏在上历博的库房中,它原名并不是《观剑图》,而是《任伯年为点春堂作人物大幅》,1998年被定为馆藏一级文物后改为现名。“关于《观剑图》的研究,以往可能多在于是‘观刀图’还是‘观剑图’的讨论,是否与小刀会起义有关,但对任伯年《观剑图》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地位的研究似乎还有些薄弱。”
清 任熏《人物四条屏》其一
清 任熏《人物四条屏》其一
追溯海派绘画之源
海派绘画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上海历来重视对海派绘画的研究梳理,曾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举办海派绘画展。此次上历博的展览与以往的海派画展呈现何种不同?
展览现场
唐永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历博此次展览是打通“历史”与“艺术”两大圈层。第一部分利用丰富的文献史料从历史角度阐释海派绘画在上海产生的原因、形成的历史背景, 即”何以海派“;第二部分利用利用汇聚的绘画作品本身,从艺术角度展现海派绘画的艺术概貌,即”何为海派“。
“以往的海派绘画展基本从上海开埠后讲起,但我们的这次展览把视角延伸到了上海开埠前的人文传统象,去梳理呈现海派绘画与上海文化传统之间的密切关系。“唐永余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民国 中国画会上海本埠会员通讯录
展览现场《真相画报》
在“何以海派”这一板块,上历博利用自己的馆藏和研究优势,通过文献、期刊与绘画作品相结合的展陈方式,营造诉说海派绘画形成的沉浸式空间,展现上海开埠前书画雅集的兴盛、书画市场的形成、出版业的发达、书画社团的形成、美术教育的普及等。
清 胡维翰画《李筠嘉杖乡图轴》(1825年)
比如从展出的清平远山房刻石、清胡维翰画《李筠嘉杖乡图轴》、方楷《吾园雅集记》、民国《海上墨林》增补版等文物和文献史料中可知当年活跃于上海对平远山房雅集、吾园雅集、小蓬莱书画雅集,一窥当年雅集之盛况。
其中《李筠嘉杖乡图轴》所绘李筠嘉(1766~1828)为清著名藏书家。他博习诗书,擅写擘窼大字,有慈云楼藏书八千余种上万卷,常召集名士于“吾园”雅集,刊刻《春雪集》,集各地名家133人之诗词。1825年恰逢李筠嘉六十岁寿辰,此图为胡维翰为祝寿而作画像。图中李筠嘉一手持竹杖,一手捻胡须,神态儒雅,悠游自得,徐渭仁以隶书“杖乡图”题字。裱边有郭麐、吴信中、改琦、许乃大、许乃济、许乃钊、屠倬、沈捊彝、毛鼎亨等江南文人祝寿题诗。
展览现场复现了当年笺扇庄的场景
展览现场 清《朵云轩仿古名笺》、清《九华堂宝记名笺》、朱偁《花鸟扇面》等
早期来沪书画家一般都寓居于商业繁华的城隍庙以及豫园附近,得月楼、点春堂成为书画家雅集交流的重要场所。笺扇庄通过寄售书画家作品,或以润例沟通书画家和顾客,为寓沪书画家提供帮助,对早期海派绘画的推广起到重要作用。比如任伯年早年来沪,也是在胡公寿的推荐下先去笺扇庄作画,逐步站稳脚跟。展览现场也复现了当年笺扇庄的场景,通过展示清《朵云轩仿古名笺》、清《九华堂宝记名笺》、朱偁《花鸟扇面》、贺友直画三百六十行中的《书画掮客》、《裱画》、《画行货》等作品展现这一文化现象。
及至近代,上海开埠前文人式雅集逐步走向制度化商业化的各类书画社团。社团通过举办聚会、展览以及出版期刊等活动,为来沪书画家提供更大的公共舞台。展出的清《七夕一粟庵雅集图横批》由包子梁、顾春福、吴大澂、朱熊、秦谊亭等多人合作绘制而成,所绘为当时文人在一粟庵雅集的场景,再现了传统文人雅集之场景,也展示了清末上海老城厢一粟庵的历史风貌。此外该部分还展出吴昌硕、蒲华、陆恢等合作的岁朝清供图轴,蒲华、杨伯润合作竹石图轴等。
清 《七夕一粟庵雅集图横批》(1861年)
唐永余说,上海开埠后取得辉煌的成就,往往遮盖开埠前上海县,上海老城厢所具有的江南文化传统,甚至有人认为上海开埠前仅是一个小渔村,或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其实从历史上来看,上海宋代的时候因商而建镇、元代建县,到了明代经过近300多年的发展,上海县已经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文学、园林、收藏、艺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代上海的再次崛起,应该从江海关的设立,苏松太兵备道移驻上海开始,嘉庆道光年间上海港的贸易非常发达,而且众多外地会馆公所纷纷在上海成立,文化和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平远山房雅集、吾园雅集前后持续了近20年,上海已经成为江南文人的一个重要雅集之地,虽为传统式的文人雅集,但也为开埠后的书画雅集提供了先例。海派文化就是在这基础上而迅速崛起的,所以说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汇聚江浙沪皖海派精品
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文献95件(组),首次展出的作品数量达64件(组),一级文物4件(组),二级、三级文物47件(组),是近年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临展中展出精品文物最多的一次。
展览现场 吴昌硕
民国 吴昌硕《牡丹寿石图轴》(1920年)
海派文化的兴盛与发展并不全是上海本地人的创作,而是汇聚了以江浙沪皖的江南地区人共同来创造的,上海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和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从展板上一个涉及海派画家籍贯分析的统计来看,江浙沪皖籍的画家占主体,兼有其地域的一些画家。
展览也汇聚了江浙沪皖四地文博机构诸多难得一见的海派绘画精品,系统呈现海派绘画与其他画派的不同之处,凸显海派绘画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展出如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一级文物任伯年《观剑图》、吴友如《豫园宴乐图》,安徽博物院的朱偁《花鸟四条屏》、黄宾虹《幽谷清话图》;浙江省博物馆藏吴昌硕《设色牡丹图》、仁熊《麻姑献寿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任伯年《三羊开泰图》等。
清 任伯年《三羊开泰图》南京博物院藏
浙江省博物馆藏清仁熊《麻姑献寿图轴》为四任之首任熊所绘。相传西王母三月三日寿辰之时,麻姑以绛珠河边的灵芝酿酒前去祝寿,麻姑献寿图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祝寿题材。这幅图中并无背景,仅绘麻姑和寿星二人,人物形象高古,占据大部分画面,显得人物形象更突出高大。从技法上看,他继承了陈洪绶铁画银钩的线条、极富装饰意味的服饰图案、配饰和高古的人物形象。两人的面部、冠饰、服饰上的图案及配饰刻画的非常细腻,而衣纹则以刚劲挺拔的线条写出。
清 任熊《麻姑献寿图轴》(1853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安徽博物院藏朱偁《花鸟四条屏》为朱偁的精品代表作,每屏为八尺,分别为紫藤游鸭图、椿萱猫蝶图、牡丹双鸟图、松梅雄鸡图。所绘花卉树木众多,有紫藤、牡丹、萱花、松树、椿树、兰花、梅花等等,融合恽寿平、王武、张熊、王礼等各家笔法。朱偁尤擅写生,图中游鸭、猫蝶、飞鸟、雄鸡都抓住了主要特征,或游于水中彼此顾盼,或蹲于石上下憨态可掬,或栖于树上,或展翅翱翔,或立于石上威武雄壮,各有特色,极其生动传神。
清 朱偁《花鸟四条屏》(1868年)安徽博物院藏
清 朱偁《花鸟四条屏》(1868年)安徽博物院藏
清 朱偁《花鸟四条屏》(1868年)安徽博物院藏
清 朱偁《花鸟四条屏》(1868年)安徽博物院藏
本次展出的清虚谷《枇杷图轴》,清任颐《朱砂钟馗喜自天来图轴》和民国王震《刘海仙戏蟾图》等均为上历博所藏海派绘画中的精品代表作。
其中虚谷《枇杷图轴》呈现出虚谷晚年比较成熟的风格。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单国霖评论称“该画线条干枯、挺拔、有很多逆锋而上的生涩味道。“虚谷在画枇杷时色彩比较清淡,是用一种金黄的颜色,加入暗黄色作为分面,使得枇杷分面带有一种立体感,这种表现方式带有一些现代意识。“他的画法跟传统的花鸟画轻晕慢染的方法不一样,他是用大色块一块块渲染上去,产生干练、生辣的味道,后来画史评论其为海派中的清冷格调。”
清 虚谷《枇杷图轴》(1895年)
任颐《朱砂钟馗喜自天来图轴》,画中全以朱砂笔画出,勾线、晕染都是用朱砂,以粗笔写意的线条写出衣纹及轮廓,刚劲有力一气呵成,钟馗一手持团扇置于腋下,一手牵引一线,线下坠一喜子,寓意喜自天降。虽只有一种颜色,寥寥数笔却将钟馗喜自天降描绘地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清 任颐《朱砂钟馗喜自天来图轴》(1889年)
《刘海仙戏蟾图》描绘的是刘海一手持荷叶、荷花,荷叶上趴着一只蟾蜍向下张望,另一手持铜钱,蟾与钱上下呼应,形成戏蟾的喜剧画面。无论是刘海面带微笑的表情,还是蟾蜍呆萌的神情,刻画得非常形象传神,一脚在前,一脚在后,配合着身体微微前倾,给人以行进中的动感。
民国 王震《刘海仙戏蟾图》(1920年)
该板块意在通过不同风格的海派作品,展示海派绘画的本质与特征。帮助观众理解“包容多元”“雅俗共赏”“中西融合”“开拓创新”何以成为海派绘画的关键词。
民国 倪田钟馗戏蟾图轴(1918年)
二维码导览
为打造深度观展体验,博物馆在策展过程中特别邀请了多位美术史、艺术评论及书画鉴定等领域资深专家,从历史、艺术、鉴赏等多重视角对展览展品进行解读和赏析,将专家导赏内容录制成视频并制作二维码导览,观众扫码即可打开宣传短片,获取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理解展览主旨。
美育小课堂
展览现场还精心设置了互动体验空间和美育小课堂版面,观众驻足其间,可以欣赏到中国画的“颜色绚烂之美”、“传神写照之美”、“气韵生动之美”、“意境悠远之美”。展期内还将开展一系列社教互动体验课,如名家作品临习、团扇绘制等,令人在中国风艺术熏陶之中,发现海派绘画之美。
美育小课堂
展览开幕之际,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还分别与安徽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在展览交流、文物保护、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搭建博物馆协同创新发展平台。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5月28日。
展览海报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