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据媒体报道,不少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正在被各式各样的在线培训课程宣传吸引。针对没有积蓄的大学生,许多培训班还打出了“先学后付”“免息分期”的广告,背后的小额贷款平台更是五花八门。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与共青团中央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青年学生消费者,理性考虑超前消费,审慎选择贷款机构,避免陷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先培训再就业,最后偿还贷款”,这样的承诺看起来很美好,尤其是对一些急于掌握一门技术并期待借此获得“兼职”收入的大学生而言,可谓是诱惑满满。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套路贷”陷阱。一方面,大量现实案例表明,相关课程质量不高,指望通过这样的线上培训获得技能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诱导学生签订所谓的“分期付款”协议,实际就是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规范性存疑的贷款,有不少学生即便放弃培训,也必须继续偿还贷款。
正如法律人士所指出的,这些教育机构以“先学后付”作为幌子,本质上是引诱学生到小额贷款平台贷款,这既涉嫌虚假宣传,也涉嫌消费欺诈。对这样的行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事实上,针对不良“校园贷”“网络贷”等陷阱,过去几年相关部门有过多次的集中整治。但如今“培训贷”又在大学校园兴起,无疑提醒各方不能低估“套路贷”换个马甲重新“割韭菜”的惯性。对此现象,各高校首先应该加大教育提醒力度。应该看到,这类以在线培训为噱头的“套路贷”,瞄准的正是一些大学生在求职和获取技能方面的焦虑,若缺乏足够的外部风险教育,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概率相当高。而除了做好常态化的安全教育,高校也不妨开设专门的法律咨询电话,为求助的大学生解答疑惑,更及时了解相关“套路贷”在校园的发展动向,第一时间为学生作出风险提醒。
不过,这种新型的“培训贷”陷阱,仅靠学校的预防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方形成治理合力。对不合规范的金融行为,应依法依规作出严惩,把那些专门搞“套路贷”的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公司及时清除出金融行业,并从强化常态化监管的角度,彻底打消一些金融机构浑水摸鱼的侥幸心理。
还要看到,“培训贷”之所以能够让不少大学生上当,也是因为它们迎合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如一些大学生在参加技能培训方面或确实需要获得金融支持,这方面若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些定制化、规范化、安全放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或能够发挥“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就联合发文要求,各高校要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手续便捷、利率合理、风险可控的高校助学、培训、创业等金融产品,为有合理需求的大学生畅通正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着力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这项“开正门”的工作,或同样需要做得更好。当然,各类贷款陷阱层出不穷,也再次提醒更多的大学生需要及时补上消费安全课,并树立理性消费意识,在各种诱惑面前擦亮眼睛。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作者:朱昌俊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2日第2版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