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有多厉害?

2022-12-23 16:09:12 来源:教育之星

中国古代建筑

有多厉害?

在典藏中,看见跨越千年的传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传统

建筑

力匕

阝 勹

廴 匚

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也就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艺术品。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即便如此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古建筑的起源

早在几十万年前,原始人就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卯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代表建筑 · 干阑式建筑

上下拉动

翻看书签

干阑式建筑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的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年,是中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

第二阶段是秦汉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诗云:“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

代表建筑 · 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后期为了防备匈奴的入侵,将燕、赵、秦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万里长城,是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如今现挖掘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也只是皇陵的附属一部分,其壮丽景观让人十分震撼。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陵建设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日渐成熟的古建筑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开始大规模营造建筑,并且屋顶形式多样,这一阶段的中国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取得了第一次较大的成就。

点击下方图片,要多点几下哦

第三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发展迅速,所以佛寺的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代表建筑 · 中国四大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开凿于此时。其中著名的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等大规模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石窟中所保存下来的历代雕刻与壁画都是我国宝贵的古代艺术珍品,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建筑的重要资料。

古建筑的兴盛

第四阶段是在古代隋唐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把古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也是第二次取得较大的成就。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第五阶段是宋辽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国家无力修建大规模建筑,只能在细节上发展建筑艺术。从北宋时期开始,建筑的风格有宏大雄浑向细腻纤巧发展,更加注重建筑的装饰。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历史小故事

在北宋时期颁布了《营造法式》,据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学习建筑就是因为他的父亲梁启超送给他的这本《营造法式》,而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起名叫梁从诫,意思是为了纪念这本书的作者李诫。

古建筑的最后篇章

第六个阶段是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篇章。例如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同时民间园林建筑也蓬勃发展,比如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等,把建筑和风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经过宋元时期的转变和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也达到了空前的完善和高度的成熟。

代表建筑 · 明清两代园林

明清两代皇家在建造官殿同时,以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营建园林,在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巅峰。皇家园林集中于北京,其中有附属宫廷的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此外,在地方郊区还建有行宫,例如承德之避暑山庄等大规模的建筑园林。

中国古建筑在风格上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财富之一。而且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

其中最出名的要以茅以升主持修建,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并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茅以升-中国桥梁之父

钱塘江大桥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来源:滨江区图书馆暨杭图科技分馆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